中大医学院莫树锦教授与国际肺癌专家团队早前针对带有「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变异」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进行一项第三期临床试验,结果发现不论病人是否存在脑转移,第三代ALK抑制剂「Lorlatinib」具潜力成为一线治疗方案。数据显示,与目前第一代标靶治疗相比,新标靶药可以改善病人的无恶化存活期,并减慢癌细胞进入中枢神经系统,限制肿瘤扩散至脑部。另外,一半的中枢神经系统不良事件在没有干预措施或调整Lorlatinib剂量的情况下得以解决。
肺癌是全球第二最多人罹患的癌症,每年约有180万人死于此病。在本港,肺癌是头号癌症杀手,每年有逾4,000宗新症。肺癌患者中,接近八成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当中有百分之五属ALK阳性个案。肺癌转移至脑部十分常见,当中带有ALK或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变异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风险最高,超过一半会出现脑转移。
研究由全球多间癌症中心和医学院合作开展,共招募296 名 ALK 阳性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一项开放标签、随机对照的第三期临床试验。患者均从未接受脑转移相关治疗。患者被随机分配接受口服Lorlatinib(每日一次100毫克)或口服Crizotinib(每日两次250毫克)治疗,并定期进行肿瘤评估,包括每八周一次的磁力共振影像扫瞄及定期汇报病人的状况。
结果显示新标靶药Lorlatinib比第一代标靶药Crizotinib在管理肿瘤进展及减慢脑转移两方面的表现都较优胜。不论患者在接受临床治疗前是否患有脑转移,Lorlatinib的12个月无恶化存活期比率均比Crizotinib高。另一方面,Lorlatinib大幅减慢癌细胞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时间。服用新药的患者当中,一半的中枢神经系统不良事件在没有干预措施或调整剂量的情况下得以解决。
中大医学院肿瘤学系系主任兼李树芬医学基金肿瘤学教授莫树锦教授形容,要阻止或减慢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癌细胞转移至脑部是一大挑战。「尽管第二代ALK抑制剂Alectinib、Brigatinib及Ensartinib在治疗脑转移患者方面的成效比第一代抑制剂Crizotinib优胜,但对于出现脑转移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仍然不理想」,「很高兴证实第三代ALK 抑制剂Lorlatinib具治疗潜力,并成为新的临床建议,让患者受惠。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和欧盟委员会已相继批准使用Lorlatinib作为转移性 ALK 阳性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药物。」
研究结果已于国际医学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发表。
在线咨询
电话咨询
微信咨询
WhatApp